发展循环经济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5日 08版)

作者:朱黎阳(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

      循环经济的概念由来已久,多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工作已卓有成效。随着“双碳”目标的推出,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前不久召开的“2021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无废”概念在升级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解振华在论坛上指出,循环经济强调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已得到实践验证。如:工业余热循环利用项目、生物质废弃物发电项目、水泥等工业过程减排项目等,已纳入清洁发展机制(CDM);建筑垃圾制备低碳预拌混凝土、余能回收利用、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水泥生产中增加混材、生物质热电联产、秸秆生产人造板等已纳入CCER方法学备案清单。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拥有资源量有限,资源循环利用具有战略性意义。据了解,国际社会和我国有类似提法,比如欧洲的“零废物计划”,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其目标和我们的愿景一致。从发展目标上来看,“无废城市”和循环经济高度契合。资源循环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截至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和地区摸索出一些实际经验。

      可持续发展社会正从吞噬资源的消耗体,变成将消耗转化为资源的循环体,“变”是社会的核心动能之一,是拥有未来的战略制高点。从“无废工厂”“无废城市”到“无废社会”,“无废”概念正在逐步升级,并被赋予更多的内涵,这无疑是未来一项艰巨的事业,我们需要分步实施,脚踏实地。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落后、低效产能将加快退出,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制造业将会迎来低碳发展的新机遇。为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各企业也应将“无废”概念贯穿于各个环节,加速转型和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未来实现“双碳”的主要路径将分为四个阶段。即2021年至2030年为碳达峰期,2030年至2035年为平台期,2035年至2050年为碳排放下降期;2050年至2060年为碳中和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住产业园区“主战场”,深入推进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循环使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相融合,促进可再生资源产业高水平集聚发展;推动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鼓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何做到“无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建议,企业应增加分类后的资源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减少废弃物填埋,同时加强对废旧黑色金属的发展、对有色金属进行可回收再生利用。同时他指出,应对能源转型时,企业应重视风力发电叶片、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电动车电池回收利用等问题。

低碳制度需完善

      “碳中和”是碳元素的循环经济,日后将成为研究、科技开发、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依据,实现“双碳”意味着我们要从工业化时代转变成信息化时代,转变成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时代。

      当前,我国炼油能力达7亿吨,石化产品聚乙烯有3000万吨,其中只有5% 的油转化成产品,如果未来80% 的油都被做成材料,就要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使化工从热化工变成电化工,将化石燃料变成材料,不断地循环利用,进而推进循环经济时代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表示,“碳中和”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最大驱动力,绿色低碳转型将是今后全部经济活动的内核,是研究,科技开发,投资,生产,消费,和流动等决策的依据,我们要理性、智慧地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除此之外,以“双碳”引领的重点循环经济制度还需统筹制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等法律制度,加强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减少碳和生态足迹,总结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城市循环经济相关业务的综合运营服务制度,建立循环经济的碳减排评价体系,完善碳减排贡献核算方法,制定循环经济的碳去除认证监管框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资源效率标准标杆标识,MRV体系,从而推动环境、社会与治理与有效公众参与;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加强绿色循环产业链接、多源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研发创新。

      在优先制定碳中和长期战略及各项规划,明确重大时空布局和转型路径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要全国一盘棋,科学认识和探索气候变化应对、碳中和转型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开放系统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特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及相关结构性变革,防止“一刀切”,实现公正转型;要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优先序,采取适应性管理。

技术创新要加强

      2019年,我国通过回收废钢、废铝、废纸、再生塑料等节约环保措施,共累计减排11亿吨二氧化碳,核心则是将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大自然吸收量达到平衡。此外,废钢炼钢比铁矿石炼钢可减少86% 的废气、76% 的废水和97% 的废渣。

      由此可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能源问题,也是社会经济与地缘政治问题,更是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对此表示,“双碳”预示着中国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将出现深刻的变革,要想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全面梳理电力、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的循环经济技术,按技术成熟度、减排效应、成本核算指标,确定标准后在全国推行。其次,组织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特别是政府要支持中小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技改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同时还要开发消费端的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最后再建立推动循环经济的市场机制建设。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傅小锋指出,科技部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创新,“十四五”在重点研发计划设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装备重点专项,进一步聚焦循环利用体系构建,推动产品绿色生态设计过程清洁生产、高值利用、技术成果综合集成示范,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的实施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也透露,“十四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抓绿色发展,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如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可再生资源、再制造产业;着力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和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大对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重点项目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等。

      循环经济是实现“双碳”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科技创新则是实现循环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对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绿色制造体系的逐步扩大,循环经济将得到更快的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新闻资讯 NEWS

资 讯

首页    双碳视界    发展循环经济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创建时间:2021-07-26

资 讯